Français   走进使馆 领事服务 留学法国 来法商贸  
法媒为何总是读不懂中国经济?
2024-02-02 20:23

 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中国经济实现5.2%的增速,超过5%的预期目标,回升向好态势巩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然而,法媒报道却展现出另一幅黯淡景象,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遭遇“信心危机”“增速放慢”“增长乏力”,2024年“可能更差”。中国经济究竟表现如何?

看中国经济,不仅要看增速,还要看质量;不仅要与中国过去的高增速纵向比,还要与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横向比。从质量看,中国已经过了盲目追求高增长的阶段。我们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当前5.2%增速是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再从横向比,有法媒说“中国经济增速跌至除疫情三年外近30年来最低”。但中国经济增速相对于欧洲经济增速的倍数也处于30年来的最高区间,2023年欧元区经济只增长了0.5%。增速放缓正是中国经济成熟的表现。有法媒称世界银行下调了中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可它们没有说的是世行将所有主要经济体2024年增长预期都调低了,中国是4.5%,而美国只有1.6%,欧元区更是只有0.7%。

法媒在一片悲观声调中谈及中国经济增长为何“不及预期”,主要列举了这么几点原因:

一是房地产危机。有报道称,房地产危机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最主要障碍”,削弱消费者信心,影响其他行业发展,房地产市场“远未触底”。实际上,房地产恰恰是中国政府转方式、调结构改革的主攻方向,目的是逐步降低房地产行业在GDP中过大的比重,防止其畸形发展对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冲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不少积极变化:2023年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7%,商品房销售额降幅收窄20.2个百分点。中国城镇化率(66.16%)同发达经济体(80%)相比仍有差距,改善性住房需求日益增多,房地产市场复苏只是时间问题。

二是地方债务。有报道称,中国中央和地方债务总和占GDP比重与法国相当,房地产危机影响中国地方财政收入,而增发国债“自然是把支出负担留给地方”。这里边存在事实性错误。根据IMF估算,2023年中国预算内广义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55.1%,远低于美国(123.3%)、日本(255.2%)、法国(110.0%)。中国政府增发1万亿国债,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即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政府承担,不会增加地方偿还负担。

三是青年就业率。有报道称,中国16—24岁青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失业,青年失业成为中国社会的“定时炸弹”。作者反复片面使用历史数据,却避而不谈中国政府已根据国际通行做法,调整了统计口径,将在校学生排除出就业统计范围。2023年,中国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实际为14.9%,低于法国的17.6%。我们之所以排除学生,是因为他们占16—24岁城镇人口的六成,还未进入就业市场。进一步看,25—29岁是多数青年的择业期,该年龄段不包含在校生的失业率为6.1%,这才是中国青年的真实就业状况。

四是人口老龄化。有报道称,中国劳动力数量每年减少约700万,人口老龄化影响创新和生产力,拖累经济。事实是,中国16—59岁劳动力人口有8.9亿之多,占总人口比重为61.3%,法国是55.2%。中国的劳动力是不缺的,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1500万。更重要的是,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4年,在劳动力人口绝对数下降的同时,优质劳动力供给却在增加。也就是“人口红利”虽有所减少,但“人才红利”却在增加。另外,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5.4%,而法国这两个数值分别为27.7%和21.5%。中国虽然已出现老龄化趋势,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应对,但比起发达国家还不是那么严重,不必过于危言耸听。

五是通货紧缩。有报道称,中国CPI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已陷入通缩和“价格下降—消费减少”的恶性循环。事实是,CPI下降主要是因为能源价格在2022年大幅上涨后同比回落,而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则保持稳定。价格下降有利于促进消费。2023年中国消费者人均商品消费支出增长9%,服务消费支出人均增长14.4%。通货紧缩需要满足货币供应量减少的条件,而去年12月中国流通中货币(M0)余额同比增长8.3%,显然不属于通缩。顺便说一句,中国目前低于2%的通胀率恰恰是美联储和欧央行梦寐以求而可望不可及的目标。

六是出口疲软。有报道称,出口是中国GDP的“主要刹车键”。事实是,在全球需求萎缩的不利情况下,以人民币计价去年中国货物出口额仍同比增长0.6%,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保持总体稳定,远远好于其他外向型经济体。而且外贸新动能强劲,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三样”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不过说到底,中国出口疲软除了外部需求减弱外,很重要原因是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实施进口高关税和贸易限制措施,中美贸易额的确下降了不少。但美国的做法明显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应当受到舆论谴责,中国作为受害者应当受到媒体同情,而不是成为嘲讽对象。

七是体制问题。有报道称,中国改革停滞,出台强力监管措施,造成外资出逃。实际上,中国近年加强互联网、教培等行业监管,是为了确保行业健康发展,而非打压私营企业,否则出口“新三样”生产企业怎会大多数都是私营企业?美欧动辄对科技巨头开罚单又是什么?我们不会放弃改革开放这一“关键一招”,李强总理近期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将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至于外国直接投资疲软,这是全球性现象,欧盟排除税收的外资减少23%,降幅远高于中国。美国也减少了3%。而中国仍是全球投资首选地之一,去年新投资项目增加8%。

更令人咋舌的是,法媒在唱衰中国经济之余还不忘变换手法对中国其他方面进行抹黑。比如,有文章这样开篇:“尽管疫情和政府严厉的防控措施已经远去”,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在重复谎言,强化民众对于中国新冠疫情防控的错误印象。

新冠疫情是公共卫生事件,对疫情防控的评判标准自然是能否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眼世界,中国采取的“动态清零”政策是最正确、最有效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2日,中国医院统计与新冠相关死亡病例仅为82238例,即便附加50%统计偏差,最终死亡人数也不过12、13万。这比美国死亡116万、欧洲死亡200多万要强多了!法国官方统计死亡16.7万,但其人口不到中国的二十分之一。

而这里的媒体偏偏不以保护了多少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标准,而是以疫情条件下经济是否开放为标准来评判各国防控措施的优劣,似乎哪国经济受限最少,防疫效果就最好。但即便按照这个逻辑,2020年至202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4.5%,也远高于世界的1.8%、美国的1.6%、欧元区的0.7%的增速。这些媒体通过剪裁事实、编造谎言来篡改叙事、愚弄大众,通过贬低抹黑中国来抬高自己,掩盖自己国家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失败,只能是贻笑大方。我们也清楚,某些媒体表面上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及预期”心急如焚,实则内心盼着中国经济熄火,乃至崩溃,“永远追不上美国”。还有人希望中国政府照他们的“药方”抓药,进行经济强刺激,透支自身实力来拯救欧美低迷的经济。中国政府不会为外界的鼓噪所动摇,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人民福祉需要制定经济政策。同时,我们也会把中国经济放到世界经济的大盘子里统筹考量,尽可能为世界经济增长作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研究报告,中国在未来几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持续保持在30%以上。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京ICP备0603829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97
http://fr.china-embassy.gov.cn/